网上看看
问道私服

【老秦人的故事】93、孔子世家(7)

孔子在三十岁的时候,事业逐渐发展。此时他很有理想,毕竟这时的他还是个年轻人。

我们看待历史人物,往往会束缚在他某个时期,比如孔子。

我们就以为孔子是一个老态龙钟的老人,为我们说一些道德说教。实际上每一个人都有年轻和年老的差别。

在孔子三十四岁的时候,孟懿子(仲孙何忌)和南宫敬叔兄弟俩来拜孔子为师。这个广告效应一下子大了,因为连孟孙氏也拜孔子为师。

孔子是一个好学之人,他听说哪里有名师就去拜访。据史载

孔子之所严事:于周则老子;于卫,蘧伯玉;于齐,晏平仲;于楚,老莱子;于郑,子产;于鲁,孟公绰。数称臧文仲、柳下惠、铜鞮伯华、介山子然,孔子皆后之,不并世。

孔子在三十岁左右,听说周王室有高人。就是老子。

于是孔子希望去拜访老子。

但是问题是,从鲁国到周,这个路程遥远,孔子本身也没有能力去周王室。

于是孔子就去请求他的两个徒弟孔子问道于老子,孟懿子和南宫敬叔,这兄弟俩虽然年纪小,两人大概只有十几岁,但是地位高。

于是两人去找鲁昭公,鲁昭公就应允了。

老子跟孔子不一样,孔子专门办私学教学生。但是老子,他的弟子都是流水弟子。也就是你来问问题,问完就走。

老子的身世实在是不可考,确切知道的或许他做过周王朝的守藏室之史。可以说是东亚地区最有文化的一个人。

老子的思想偏向于保守,但是他的思想却是很简明的。

他的思想内核有四点

1、辩证法

2、柔弱–道

3、无为–德

4、反动

首先是辩证法,早期的人有辩证法毫不稀奇。当人类看到月满则亏,太阳周而复始的运行,一定会出现辩证法的思绪。所以老子说:

有无之相生也,难易之相成也,长短之相刑也,高下之相盈也,音声之相和也,先后之相随,恒也。

就是这些存在都是相互依存,不能独立存在。

然后他开始论证,道的体性,他是柔弱的。所谓柔弱,指的是他貌似柔弱,实则刚强。而一般人认为的貌似刚强的事物,实则柔弱。

所以他说:

上善若水。水善利万物而不争,处众人之所恶,故几于道。

这句话的意思是,水的存在如同道一样,他并没有显现,但是处处都是他的显现。他是植物、动物不可或缺的因素,他遇方则方,遇圆则圆,无所争。

然后他又说:

天下莫柔弱于水,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,以其无以易之。弱之胜强,柔之胜刚,天下莫不知,莫能行

天下最柔弱是水,但是没有什么可以胜过他。

于是他在阐明道的柔弱性以后,他进一步阐明人世的柔弱和刚强。他认为,文明社会看似刚强,实际上是华而不实,内质是柔弱的。而氏族部落社会,看似柔弱,实际上下一心,实则刚强。所以他说:

上德不德,是以有德;下德不失德,是以无德。上德无为而无以为;下德无为而有以为。

而乱之首。前识者,道之华,而愚之始。

孔子问道于老子_孔子问道老子以柔克刚_孔子问道于老子的启发

所以他主张复归于氏族社会,而远离春秋时期动荡的环境。他说:

五色令人目盲,五音令人耳聋,五味令人口爽,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,难得之货令人行妨。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,故去彼取此。

他认为,文明化的社会只是让人迷茫,所以圣人不会以此为贵。所以他认为,好的社会是这样的,

虚其心,实其腹,弱其志,强其骨

意思是,让人们吃得饱饱的,不去思考那些问题,让文明停滞,这就是最好的社会。

这里的目标是无论统治者还是被统治者都要遵循的,但是后来法家曲解老子思想,所以搞出了所有知识权力和享乐权力都被统治者把控,这就成了愚民思想了。

所以他一开篇就说:

故常无,欲以观其妙;常有,欲以观其徼

意思是,原始人类他的欲望不彰显出来,对于有无的看法也是模糊不清的。而人类文明化以后,他对名实关系更为清晰,但是这是逐渐远离道。所以在文明化的情况下,只是有限度认识道。而在原始社会,能够认识到道的悠远之处。

而他对社会的看法,却是从自然的观察来的。所以他前面说:

无,名天地之始;有,名万物之母。

意思是,当道分化的时候,首先会经历无的状态,如同少女一般,混沌不可分。当到有的时候,就能够描述他的状态,此时就如同少女长大为母亲,他能够哺育万物。

两者虽然不同,但都是在道的分化之中,所以两者是同出而异名。

上面简单描述了老子的思想。当孔子马不停蹄来到老子这里。

孔子就向老子说明自己的抱负。此时的孔子可以想见,一定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样子,意气风发。

但是老子给孔子劝告,说:

子所言者,其人与骨皆已朽矣,独其言在耳。且君子得其时则驾,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。吾闻之,良贾深藏若虚,君子盛德容貌若愚。去子之骄气与多欲,态色与淫志,是皆无益于子之身。吾所以告子,若是而已。

提出这些观点的人都死了,骨头都腐朽了,只有他的言论还在。君子在恰当的时候会出来从政,若是没有这个时机,君子就会如同草一样四处飘零。善于经商的商人,他的货物不能被人看见。所以啊,那些看起来愚钝之人,反而是最聪明之人啊。所以除掉你的争强好胜的情态,无法满足的欲望。这都是有助于你的。我能说的也就这些了。

孔子听完老子的话,不啻是当头棒喝。因为老子的话很悲观,很现实。

所以当时孔子听完以后,对弟子说:老子犹龙也。

等着孔子年纪越大,他的思想也越有老子的影子。比如他说:

子曰:笃信好学,守死善道;危邦不入,乱邦不居;天下有道则现,无道则隐。邦有道,贫且贱焉,耻也;邦无道,富且贵焉,耻也。

比如他跟颜回说:

用之则行孔子问道于老子,舍之则藏,唯我与尔有是夫。

这种藏拙的艺术,就是老子哲学的特点。

后来孔子晚年,读到《易》,就说:

加我数年,五十以学易,可以无大过矣

这个《易经》就蕴含着很大的一部分藏拙的艺术。在《屯卦》整个卦辞都是阐述这一点。

屯:元亨,利贞,勿用有攸往,利建侯。

意思是,一个人如果要去创造一番事业,首先要干嘛呢?不是妄动,而是坚守贞正,耐其辛苦,假以时日,就能创造一番事业。

用四个字总结,就是韬光养晦。

初九:磐桓;利居贞,利建侯。

指的是,在这个状态,应该积蓄力量,如同把根深深扎到石头里,因此有利于守正而居,在自己的势力范围中巩固势力。

六二:屯如邅如,乘马班如。匪寇婚媾,女子贞不字,十年乃字。

指的是,要稳扎稳打,此时有可能内部出现危机,因此形势好坏相转,而徘徊不去,若有盟友来加入,就如同有人来求亲,应该学会拒绝,不让自己势力暴露于外。等到势力增长再去招揽盟友。

六三:即鹿无虞,惟入于林中,君子几不如舍,往吝。

这个时候,应该略有势力,但是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战略家做指导,盲目冒进,去扩展自己的势力,最终有问题出现,不如放弃。

六四:乘马班如,求婚媾;往吉,无不利。

这个时候,我们有一定势力了,可以向外招揽盟友,来使得势力更为壮大。

九五:屯其膏,小贞吉,大贞凶。

此时尽量不引起对手的注意,所以小小地行事为吉利,而大引起对方注意,则为凶。

上六:乘马班如,泣血涟如。

这个时候,必须保证后方团队的稳固,需要加强团队纪律,以防止内部哗变而泣血。

所以这种藏拙的思想,其实起源很早。

当孔子会见老子以后,老子告诉孔子说:

去子之骄气与多欲,态色与淫志,是皆无益于子之身。吾所以告子,若是而已。

也就是去除你身上的骄傲,不要锋芒太露。

可见圣人也是人,他也有人身上的毛病。

孔子问道于老子_孔子问道于老子的启发_孔子问道老子以柔克刚

孔子在会见老子最后一天,这位老师给弟子两句劝告

其一、

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 好议人者也.博辩广大危其身者 发人之恶者也

意思是说,你聪明博学,但是好议论人,你要知道如此很容易得罪人,这种情况不是很危险吗?

其二、

为人子者毋以有己,为人臣者毋以有己。

为人子,不要固执自己的想法,为人臣,不要固执自己的想法。

孔子拜谢老子。

孔子不愧是老子的得意门生,他在自己的思想中,蕴含着老子的思想。

比如他说:

择其善者而从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。

老子也说过同样的话,如

善人者,不善人之师;不善人者,善人之资

在周王室游学这段时间中,孔子不仅问道老子,他还跟苌弘学习音乐。孔子是当时著名的音乐家,传说他听到歌曲,三月不知肉味。

在孔子返回鲁国以后,鲁国却发生了内乱。

这个内乱,我们前面讲过,就是促使鲁昭公流亡海外的斗鸡之难。时年孔子三十五岁。

那么孔子面对三桓驱逐国君,他是怎么想的呢?

赞(0)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网上看看 » 【老秦人的故事】93、孔子世家(7)
分享到: 更多 (0)